微醺之际,饮者间的“醉美”对话,独具风情。
赏花宜半开,品酒至微醺。此语出自明代高人还初道人洪应明《菜根谭》篇,流传甚广,用以描绘饮酒之最佳境界。此意境亦被广泛采纳,用以形容我国民众在各种活动中把握分寸的至臻状态,实为我国处世行事之艺术。
微醺,微者轻微,醺者醉意。《说文》中“醺然”形容醉酒之态,恰是微醉、微感飘渺。此乃古人饮酒之佳境,介于醉与非醉之间。《宋史·邵雍传》载:“旦则焚香静坐,晡时酌酒三四杯,微醺即止,常不及醉。”《水浒》第四十二回亦述:“共饮三杯仙酒,食三板仙枣,宋江微醺,却恐酒后失态。”梁山好汉亦忌醉后失仪,足见古人对微醺之境的推崇,故将微醺与醉区分,以示饮酒之不同境界。
微醺,中国人钟爱的境界,画中称为留白,情人间谓作暧昧,实则是一种难以言喻却心领神会的愉悦体验。英语中缺乏此类专有词汇,仅能找到类似的表达。如“buzzed”,这亦体现了中西文化的差异。各国民族或地区对生活某一状态的深刻感悟,往往孕育出独特的词汇。这揭示了两个事实:一是中国人对微醺情有独钟,二是中国美酒擅长将人引入这美妙境界。
微醺之际,心灵敞开,将最灿烂的自我展现于世。面颊泛红,醉眼含情,波光流转间,尽显柔情。此时,心中纠葛尽消,浓愁散去;冰冷的心回暖,胸中怒火熄灭,化作余温袅袅的灰烬。曾如利箭在弦的仇恨,在微醺的瞬间释怀。若在微醺中,你对未来抱有憧憬,对他人怀有眷恋,那醉眼之中便是一片充满爱意的希望田野。微醺,是激发创造力的最佳状态。此时,世俗的束缚消散,温情流露,虚伪的面具脱落。潜藏心底的才华、情感与气质,如泉水般喷涌而出。
醉意朦胧中的王羲之,为世界留下了两份无价的文化瑰宝:《兰亭集序》的千古绝唱与流觞曲水的文人风雅,自此,酒香弥漫,融入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。
微醺之下的陆游,挥毫泼墨,留下了“红酥手,黄藤酒”的千古绝唱,滋养了千载华夏儿女的心灵。而李白、杜甫、白居易、柳永等文豪,亦多在微醺之际,创作出流传千古的佳作。此乃中西方文坛一大差异,虽皆钟情于酒,然在酒中寻觅灵感与微醺时创作巨著,实有云泥之别。